《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内容和题目的关系,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质,懂得学作文应学会做人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品格,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肖复兴的生平资料和课文内容片断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谈话:
⑴ 我们前面学过《爬山虎的脚》那篇课文,还记得那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叶圣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肖复兴)怎么知道的?(从叶圣陶的批语中知道的)想知道肖复兴是什么人吗?放投影片,介绍肖复兴。
⑵ 看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这位作家笔下的爬山虎是否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一样;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一些什么情况)
2、导入: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读准字音,初步掌握生字新词。
⑵ 说说课文内容:
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本文讲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
② 读后有什么初步感受?
(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做事的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人品。)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提问:
课文介绍了你想知道的内容了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没有重点介绍爬山虎,而重点在写人的事。)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知道为什么吗?为了弄清楚题目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理解课文所写的第一件事,看从这件事中我们会感受到什么。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事?围绕这一件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情况?
⑵ 回答以上问题。
(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分别写了为什么帮我修改,是怎么修改的,以及我的感受。)
⑶ 再读课文,讨论:
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感受到叶圣陶做事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格和作者感激敬佩叶圣陶的感情。)学生边回答问题,边进行感情朗读练习。显示投影课件:
课件1: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课件2:
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课件3: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课件4: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⑷ 分小组讨论: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⑸ 班上交流:
① 认真,一丝不苟;
② 修改用错的词,尽量使语言准确规范。
③ 删掉重复罗嗦的词句,使语言准确简练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中写的第一件事。通过这件事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大作家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那么课文内容和课题到底有什么联系,下节课再继续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2一、 导入质疑
1、复习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请齐读课题。(生读)
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哪俩件事?(根据汇报,板书:修改做客)
通过这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作家,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根据汇报,板书:人品作品 楷模)
2、出示句子,读读。
3、激疑:
同学们,叶圣陶老爷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堪称楷模。既然是写这么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那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 初读悟美
1、请大家看看文中几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把这样的句子划下来,出声朗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书,圈画)
2、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子。交流: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那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指导朗读)
小结: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里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不是)
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是呀,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和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通过这两则事例,你觉得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一丝不苟 平易真诚)
三、 自读自悟,品读交流
1、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是个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人,把相关语句划下来,在旁边简短的写写体会。
2、汇报交流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句子。
(1)学生汇报3段,自由谈体会,老师引导,重点体会“愣住了”、“密密麻麻”、“到处”,引导学生读好。
(2)学生汇报4段,抓住俩处修改谈体会。
老师引导:像这样的修改还有很多,我们来看130页资料袋,这就是叶老先生帮肖复兴修改过的原稿。仔细阅读,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文章,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举例子汇报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谈感受。老师相机引导总结:长句段成短句,表达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更准 ……此处隐藏24292个字……累有关句子。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叶圣陶、肖复兴的资料,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齐读课题两遍,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猜测:常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这篇课文的内容会讲什么呢?(写人、记事、写景)
过渡:究竟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是记事的,还是写景的呢?这篇课文又讲了什么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老师的读书要求:(出示要求)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找出描写爬山虎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
3、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学生汇报:
(1)课文写了“叶老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两件事。
(2)课文中的“我”是谁呢?(是一个只有15岁的初三学生,名字叫肖复兴。)师:看看你们的学习卡,你觉得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了不起,伟大的,著名的?)
(3)在作者心中,叶老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读第十自然段)过渡:读完了这段话,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或者你能够提出哪些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呢?
三、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引读课文第十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勾画,朗读。(板书:意义非凡)
(二)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说意义非凡?
1、叶老先生是怎样为作者修改作文的呢?请找出相关段落学习。
(1)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读第三自然段:感悟“愣住”
B、自学第四自然段:学习修改方法。拓展:出示当时修改的原文,感悟叶老的认真、负责、对中学生关心。
C、读第五自然段中评语部分,教会学生写实事、写真事,(对比)让学生感悟叶老先生对作者的鼓励等。理解“居然”,引出做客。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作者翻开了自己的作文,映入眼帘的是——
几张纸上到处是——
此时此刻,他感到非常(吃惊),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吃惊呢?(愣住)
作者看到了自己的修改稿,他很吃惊,一下子愣住了,读——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修改过作文吗?那么你是怎样修改作文的呢?你改每一处都是很随便的吗?(在我们修改作文的时候,修改每一处都很动脑筋,仔细琢磨,这样才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过渡:我回到家,我再次翻开了我那篇作文,看到了什么呢?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齐读。)师: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呢?
(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长句子断成短句,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包书皮去掉了呢?删掉“包”,“书皮”改成“包书纸”。)
师:叶老运用了“删”和“改”这两种修改方法。文中还提到叶老把长句断成短句。从这一改、一删、一断中,你体会到什么?(叶老的认真平和,叶老的一丝不苟。
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修改稿让“我一下子愣住了”呢?我们来看看(出示修改稿)
有的同学发出了惊呼,你们惊呼什么?
生:叶老修改得这么多!真是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圈、钩、直线、曲线。 师:在这里,叶老先生还用了哪些修改方法呢?
师:假如你就是作者,当你看到这篇修改了160多处的文稿时,你有什么感受?生:我简直不敢相信,像叶老先生这样的大作家,肯为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修改作文!而且改得那么多,我太惊讶了!师:是啊,叶老先生和我并不认识,一个是,一个是,他都能够帮我修改作文,并且还改得这样细致认真,对一个普通中学生这样的负责和关心。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叶老先生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格的。所以作者这样说——。
作者看了自己修改稿后,有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春风拂面”是什么意思?那春风拂到了作者的脸上,更拂在了作者的心里,当时叶老先生已经68岁的高龄了,他还是教育家,文学巨匠,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还要帮作者一字一字的修改作文,作者非常的感激他,才有了这样的感受—
师:叶老先生在作文的后面给了我这样一段评语: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读)
师:从这则简短的评语中,你知道应该怎样写作文了吗?(是啊,写作文的时候,只有写真事,写实事,才能让别人感动。)
你们看,这是常老师给作者的评语,你们觉得谁的好一些,为什么呢?(老师说的太直接了,有可能会伤害到作者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写作的自信心,相反,叶老先生给出的评语——可以看出叶老先生挺欣赏作者的,对他充满希望的,让作者树立了——)
过渡: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告诉了我一个什么消息?
2、那课文写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邀请做客)
(1)请大家找找看,文中写做客的句子有哪些,请勾画出来,同桌读一读。理解“融洽”,感悟平易近人、平和。
(2)请你把刚才找出的描写爬山虎相关的句子读读(挖掘时间,品味情
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做客这一部分要两次描写爬山虎?感悟作者激动、高兴的心情(第一次)。
第二次:
3、学习第十自然段,感悟叶老先生的人品。 (1)课文第十自然段这样写到:“作家就是”,请结合前文说一说叶老先生是怎样做的?猜猜想他的作品是怎样写的?感悟人品与作品,理解“楷模”。
(2)第三次爬山虎描写。齐读,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师点拨: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课文的时候,已经44岁了,可是叶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然留在在了他的脑海中,作者一想到15岁的那年夏天,让他觉得(指板书),可见叶老先生先生对他的影响非常的大。那么多年过去了,在作者的心里,究竟忘不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卡上的小练笔,是啊,在作者的心里,永远也忘不了叶老先生,忘不了——(指板书)忘不了(指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说,在我的心里——
在作者的成长道路上,一直有叶老先生鼓励着他,最后使他成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