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第一部分:教学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第二部分: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1、标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体裁:诗 格律:七言律诗
2、写作背景: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3、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思想感情: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
1、讲授法
(1)首先通过讲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文章中的事物以及事件进行系统地描述,描绘概述的讲授。
(2)其次运用阐释,说明,分析,论证,概括等手段讲授知识内容,以揭示整篇文章的思想。
(3)解释式讲解。
1、解释全文
2、结构式说明
3、翻译性解释
4、附加说明,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2、讲读
(1)讲述有关。理解课文必须具有的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谈话。
(2)全文阅读与讲解。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及诠释。了解全文所表达的思想。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反复阅读课文。
第五部分:教学难点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六部分: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三、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第七部分:作业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2、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诵(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 ……此处隐藏25313个字……道第一、二句诗的意思:诗人孤独一人作客他乡,每次到了重阳节,家家团聚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你能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诗句的意思。
生:我也是运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相结合的方法读懂三、四两句诗的,此时此刻,兄弟们已经头插茱萸登高远眺了,可我却天各一方,不能和他们在一起团聚。
生:我知道“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是指华山以东的蒲州,是王维的家乡。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课前查资料的。
师:(竖起大拇指)你能主动查资料真棒!我们预习课文不能只是读读生字,把课文读熟练就行,有时还要查查资料,特别是古诗,古今用法不一样,如果不查资料会闹出笑话的。
生:我知道“兄弟”不是弟弟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的合称。这里就是指家乡的亲人。我也是查资料的。
评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备的,要靠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对于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加鼓励,让学生养成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
生:我读懂了诗题的意思: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回忆与家乡亲人一起过重阳节的情景。
师:(出示诗)能把这首诗读好吗?
(生大声说“能”,接着有感情地齐读了一遍,随后让学生背了一遍,全班同学背得既熟练又有感情。)
评析: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一步步地把答案引导出来,让学生自己感悟、纠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综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综合学生的能力。
师:思乡的诗有很多,同学们读过哪些?
生:我读过李白的《静夜思》。(背诗)
生:我读过张继的《枫桥夜泊》。(背诗)
生:我读过李益的《春夜闻笛》。(背诗)写的是流浪异乡的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我读过王维的《相思》。(背诗)是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师:从古到今,思乡的诗有很多,他们思乡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可以不同,但他们思乡之情是相同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找些思乡的诗、歌,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代的、当代的,大家一起交流。
评析:仅仅局限于一课书的学习,绝不是成功的学习。课堂中有意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形成了思乡诗的知识组块,促进学生更广泛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课虽尽,而“学无涯”。
师:本课的学习任务你们不要老师脚,自己读书完成了。你认为还该做点什么书面作业吗?
生:抄写本课的生字。
师:有必要,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一点也不能马虎,相信你们有能力自学好生字词。
生: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书后思考题中有要求。
师:你有学习方法,知道抓住书后思考题来把握课文,也懂得及时整理重要的学习内容。诗意不要被诗句简单“框住”,要发挥想象。
评析:让学生自己决定作业的内容及形式,作业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总评:教师教学角色的重新构建,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案例中的师生对话表明,教师已走下了讲台,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激励者和伴奏者。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课堂上我们应充分相信孩子的理解力,设计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必设计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走入文本,在文本中尽情地朗读、感悟、交流、合作,充分感悟情境,体验情感,还本真的课堂,真正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既是平等的,也是互动的。教师应学会倾听、质疑、保留和批判。在平等对话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在交流中点燃创新的火苗,产生新的思想。在老师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中体验成功,为每一位学生架起自主学习的桥梁,铺设终身学习的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5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 学习“忆、异”等8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 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 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 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 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 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 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 指导写字
1、 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 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习惯。
八、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 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