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鸡兔同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尝试用列表、假设、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学难点】:
渗透假设的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咱们一起来做一做“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游戏吧。(学生游戏)同学们的小火车开的真是呜呜叫呀。其实在动物的身上还蕴含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比如鸡和兔。哪位同学能用数字描述一下鸡和兔的特征?你描述的真清楚。(学生回答,老师画图)。同学们请看图,如果老师想把鸡变成兔子,该如何变?(学生回答,老师画图)那如何把兔子变成鸡呢?同学们一起说吧。(学生答,老师画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道趣题----“鸡兔同笼”。(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
其实早在15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记载在我国的古典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大家想不想走进这部数学名著,共同探讨一下这个流传了上千年的数学趣题?(课件展示)指名说一说题目意思,全班齐读题。
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了便于同学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先来研究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快速读题,找一找这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吧。 ⑴鸡和兔共8只。⑵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⑶鸡有2只脚。⑷兔有4只脚。(课件展示)
三、共同探究。
1、列表法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那么老师来猜一猜,我猜鸡6只,兔5只,可以么?(引导学生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并指名猜测。)用什么办法可以将我们的猜测展现出来,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引出列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7页,按顺序填一填这张表吧。
学生反馈,引出“列表法”,老师板书。 、假设法:假设全是鸡
①提出问题
可是如果有几百甚至几千只动物,还用列表法是不是有点麻烦呢?有没有其它方法呢?(让学生感受到列表法不是唯一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而且不是最简单的,引导学生寻求新的突破。)
②引导探究
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得真好,就是有8只鸡,没有兔子。那我们能不能用假设的方法,先假设笼子里8只动物全是鸡,然后用添脚、去脚的方法解决问题呢?(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用假设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吧。
③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解题步骤,老师边板书边提问。 ④老师讲解
你的思路真清晰。同学们听明白了么?我们一起回顾一遍吧。老师带领学生跟着PPT的图示,解说每一步的思路,进一步渗透假设法。
⑤指名验算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学生回答,提醒学生验算的重要性)写上答语,引出 “假设法”。(板书)
⑥学生理解
同学们想明白了么?请同学们看着黑板和图示,同桌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吧。
2、假设法:假设全是兔
①提出问题
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是鸡,如果全是兔,又该如何算呢?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吧。
②学生汇报
指名回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老师板书。 、假设法:找规律
如果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首先算出来的是兔子的数量; 如果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首先算出来的是鸡的数量。
3、方程法
刚才还有同学说用列方程的方法,这是我们五年级学过的知识,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吧。(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进而求出答案)
四、实际应用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吧。请同学们在几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指名回答,说一说解题思路。)没有学生用列表法,说明当数据较大时,假设法和方程法比较实用。
五、巩固提高
出示 “龟鹤算”问题。①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龟和鹤,然后自己解答。② 学生反馈,说方法,说答案。
出示植树问题,引导学生用图示演变成“鸡兔同笼”问题,然后解答。
六、全课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鸡兔同笼”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来解决,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呀!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定会收集很多这样的问题的。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搜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一如既往地像今天一样多动脑、肯思考,这样我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将越来越强。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一)列表法
(二)假设法:
假设全是鸡
假设全是兔 2×8=16(只)
4×8=32(只) 26-16=10(只)
32-26=6(只) 4-2=2(只)
4-2=2(只)
兔:10÷2=5(只)
鸡:6÷2=3(只) 鸡:8-5=3(只)
兔:8-3=5(只)
答:兔5只,鸡3只。
答:兔5只,鸡3只。
(三)方程法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尝试与猜测第一课时《鸡兔同笼》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列表举例、作图分析、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明确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明确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此处隐藏35437个字……/p>
教师:同学们,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出示主题图: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教师:这道题是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述的,雉就是野鸡,哪位同学看懂它的意思了?
学生: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教师:从题中获取信息,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尝试解决,交流想法。
既然“鸡兔同笼”问题能流传至今,就应该有它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方法。
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算一算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
大家在刚才猜了好几组数据,经过验证都不正确,为什么猜不对呢?
数据大了不好猜,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把数字改小些,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教师:从题中你们能获取哪些信息?和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你还能说出哪些信息?
预设:
学生1:鸡和兔共8只,鸡和兔共有26只脚。
学生2: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
【设计意图】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出隐藏条件,帮学生初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
3.猜想验证。
教师: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先来猜猜,笼子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猜测需要抓住哪个条件?
学生:鸡和兔一共有8只。
教师:是不是抓住这个条件就一定能马上猜准确呢?好,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大家来填一填,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出答案来,开始。
学生汇报。
小结:这个方法挺好,能帮我们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教师:老师刚才发现,很多同学都完成得非常快,很了不起!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呢?
预设:
学生1:列表法能很清晰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因为数字比较简单,所以列表法还可以用,但是数字变大时,列表法就会比较麻烦,会浪费很多时间。
教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就来尝试研究一下更简洁的方法吧。同学们再来观察自己刚才列的表格,看看这些数量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数学规律,请将你的想法跟同组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预设:
学生1:鸡的数量每减少1只,兔的数量就增加1只,脚的数量也跟着增加2只。
学生2:兔的数量每减少1只,鸡的数量就增加1只,脚的数量反而减少2只。
【设计意图】列表法虽然烦琐,但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习假设法的基础,因此也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体验鸡兔同笼情况下随着鸡或兔只数的调整,脚的总数量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4.数形结合理解假设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我们一起继续来看这张表格,通过分析表格来将同学们的想法表述得更加清晰。
(1)假设全是鸡。
教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教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这也就是把什么当什么来算了?
学生:不是,我们是把一只4只脚的兔当成一只2只脚的鸡来算的。
教师:这样算会有什么结果呢?
学生:每少算一只兔就会少算2只脚。
教师:假设全是鸡,一共是16只脚。实际有26只脚,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只脚,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每只鸡比兔少2只脚,少了10只脚说明笼子里有5只兔。
教师:你们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尝试列算式。
教师以画图法进行演示:
8×2=16(只)。(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只脚。)
26-16=10(只)。(把兔看成鸡来算,4只脚的兔当成2只脚的鸡算,每只兔就少算了2只脚,10只脚是少算的兔的脚数。)
4-2=2(只)。(假设全是鸡,就是把4只脚的兔当成2只脚的鸡。所以4-2表示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只脚。)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只脚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也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2)假设全是兔。
教师: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有0只鸡和8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
教师:笼子里是不是全是兔呢?这个时候是把什么当什么算的?
学生:把里面的鸡当成兔来计算的。
教师:那把一只2只脚的鸡当成一只4只脚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
学生:就会多算2只脚。
教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汇报:
8×4=32(只)。(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只脚。)
32-26=6(只)。(把鸡当成兔来算,2只脚的鸡当成4只脚的兔算,每只鸡就多了2只脚,6只脚是多算了鸡的脚数。)
4-2=2(只)。(假设全是兔,就是把2只脚的鸡当成4只脚的兔。所以4-2表示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只脚。)
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只脚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也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来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了。)
8-3=5(只)兔。(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鸡的只数就是兔的只数,8-3=5只兔。)
(3)提出假设法概念。
刚才我们通过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来解决例1的,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算术方法中较为普遍的一般方法。
(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假设法的算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采用画图法,数形结合地引导学生根据图较为完整、准确地说明算理,学会思考,学会解释,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假设法的优越性。
(三)知识运用
学生独立完成古代趣题。
【设计意图】运用已学的技能去解决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创设课堂教学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用列表法和假设法研究了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你学会了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