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对西沙群岛优美风景和丰富物产的介绍,表达了自己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文章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方位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由于本文语句优美,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想通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但由于对文章处理的不够用心,对文章的理解不够透彻,对课堂的调控未能得心应手,以致今天的课堂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细细思量,把所有问题归纳为一下两个方面:
一、自身条件
(1)书写不够规范。教师自己的书写,其实就是最直观的课堂教学资源。小学生都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老师当堂书写,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对小学生是最好的示范,而且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示范。可作为语文老师,我的字真的对不起学生,今天从板书的第一个字“岛”开始到最后完成歪歪扭扭的板书,学生们便开始议论纷纷,对我的字很不满意。记得曾读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当堂书写,而且写的字形规范、间架匀称、富有神采,给小学生以美感,那么他们就会非常倾慕敬佩老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对写字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今天从一开始便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致,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书写将是今后最重要的的任务!
(2)语言拖沓,不简练干脆。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词语,能让听众心旷神怡,到位的总结、及时的评价,也会让学生们振奋无比。而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语言实在匮乏,对于学生的评价只能是“你真棒”、“嗯,不错”、“你真厉害” “真不错,你真聪明!”等一些单一的句子,使得一节课上得干巴巴的,毫无生趣。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我还特别喜欢用“如何”“好不好”“怎么样”等一些看似民主实际上毫无用处的语句,使得自己在课堂上很是被动!正像金老师等几位老师说的,我那啰嗦的话语就像催眠术,孩子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更让他们对我的课堂失去兴致,甚至是偷偷跑去和“周公”玩耍。最重要的是语言的拖沓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完整呈现!由此可见,一堂课的成败,与教师的语言有着的极大的关联。可是,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课堂语言丰富起来呢?我觉得接下来首先要改掉自己语言拖沓、啰嗦、匮乏的毛病,这就需要平时多去学习积累,如揣摩名师的教案实录和课堂录像,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以求不断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
(3)教态不够自然大方。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也是我比较欠缺的地方,特别是手势。正向有位老师说的,我总喜欢将手交叉放在前面,给人过于拘谨的感觉,很像一位老大妈。这是我一直没有在意的地方,也许是学生时代演讲时留下的习惯,仔细想想,富有感染力的手势的确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一个手势就是一个无声的命令,而富有感染力的手势,才能更好的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另外,课前准备也不够充分。如当学生讲出珊瑚、海面、海岛等地方的时候,我却因为事先没有将板贴按顺序放置好,导致未能及时将其贴于黑板上,实在是很不应该。
二、教学设计
(1)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如上课开始时出示有关“海防前哨”的图片的时候还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这句话中给刚才的图片找个名字吗?”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到底是给谁找名字,而我已经急于出示“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让孩子们去给图片找名字,以至很多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
(2)生字教学没有体现层次和梯度。在设计生字词教学环节时,我为图方便随便从网上借用了这部分课件,却没有及时发现所出示的词语和教案有所不同,而且没有拼音,更没有系统的分类。如:几个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栖息”、“海参”没有出示,“参”字作为多音字也没有说明,而类似“风景优美”这样学生已经在《黄山奇石》,《日月潭》等出现过的词语却归于其中。听了金老师的指导我才深刻明白,字词教学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章可循的。比如这课的生字,在教学时可以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分类归纳。
(3)课前图片呈现过多。在初读伊始,我找了很多优美的图片打算以此吸引孩子们注意力,而运用于课堂才发现,这些美丽的图片并无法为我所用,反而使我原本平淡的课堂更加苍白!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作为课件中的图片,应该做到删繁就简,达到随图识文的目的,应该让每张图片都发挥最大的用处,为文所用,做到不可取代。
(4)细节问题处理不到位。a、从上课的那一刻开始,我一直就只顾着自己讲,一切都显得那么突兀,以至于孩子们被我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带领孩子潜入水底,打算讲解第三第四自然段时,孩子们还没有弄清楚“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在哪几自然段,我就已经安排任务让他们去读读海底美丽的小动物了。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在悄悄低估:“读哪里啊?”b、再如讲解四种小动物时,没有抓住语言特色:就像比喻,它是本课运用的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时我没有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美丽的珊瑚各种各样,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教学时,我没有抓住重点词语“绽开的”“分枝的”这些特点,没有在语句训练中让孩子们得到提升,反而以“有的像……有的像……”这种简单的句式降低了学生对语句训练的难度。c、指导朗读时没有抓住关键词,如在指导大龙虾威武气势的时候,没有抓住“划过来,划过去”这组形象的词语让孩子们去体会“威武”的气势。
(5)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却以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贯穿始终,以至于有一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觉。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
总之,对于这堂课,我觉得自己存在着很多很多的问题,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自以为这不仅仅是一堂有问题的课,更是一堂是失败的课。而失败的原因除了心理紧张放不开以外,最重要的是自己平时太过荒废,才有了今天无法驾驭课堂、漏洞百出的丑态。今后,我一定要不断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我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也将会是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相信在金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慢慢的积累,我的课堂也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机。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多媒体,以读为本,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伯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在鱼这一段,教师通过多媒 ……此处隐藏9494个字……
在上课时,确实对自己课堂教学的环节很重视,希望能做到环环紧扣,因此努力希望学生能够按照我的设计,跟紧我的课堂节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牵得过多,使得课堂有点紧。
例一:在教学“海参”时,我为了让学生能认识海参,就让学生看了直观的图片,但是海参的样子在我看来不是很美,为了不破坏课堂的教学氛围,于是马上就说了一句:海参虽然模样不起眼,却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呢。以激发学生对它的喜爱。但这句话可能是太自我,说不定学生不讨厌呢?因此在此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先说,如果学生不喜欢,再由教师介绍,这样比较好。
例二:在教学“蠕动”时,当老师问:有哪些动物也是蠕动的?学生说到了“海龟”,这时,我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海龟”可不是蠕动的。没有深入地问这位学生为什么想到了海龟,说不定他没有十分明白意思,而我也没能令他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例三:在学习第三种海底鱼: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学生一读把“像”给读丢了,我只是随口说了一句:“别丢像,再读一次。”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生成资源。用上“像”其实是作者运用比喻,把鱼的样子写得生动了,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法。我这时大可以运用这个教学生成,让学生来比较比较为什么要用上“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4这篇课文从研读教材,到过程设计,再到教学解说,再到今天的课堂实施,历时整整一周。这个过程虽短暂,但研读磨课执教的过程却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从教学思路和理念的提升,到说课上课时教师语言的组织均有收获,记录如下:
一、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读开来写开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2、围绕一个意思写。以这样的语文要素为本节课设计的宗旨,我紧紧围绕“读写互动”逐层展开,期间通过“知识留存量”和“头脑风暴”两个小活动推进课堂教学。结合今天的课堂实践,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过程是扎实而有效的。
其一,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关键词,并借助文中的语句理解词语意思,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其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了三次小练笔,为最后的课后练笔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次是在理解了“生物趣”后从“趣”字入手,让孩子们去写写课后练笔中大海龟的活动。孩子们有的说它慢吞吞地爬着,在寻找食物;有的说它在望着海面,仿佛在欣赏天上的星星;有孩子就顺势想起了它可能是在思念家乡,从而想起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孩子们写得趣味盎然。第二次练笔是在学完“鱼儿多”的环节,让孩子对照图片进行阅读,从而发现可以从颜色、形状、活动、觅食等方面进行描写,同时出示课后练笔中的其中两幅与鱼儿有关的图片,让孩子进行创作。从孩子们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是可以完成的。现在再想这个环节中的一些缺憾,那应该是在孩子创作时第一副图要给出颜色、形状、活动等提示填空完成。第二幅图就可以完全放手,实现个性化创作。第三次练笔其实是对关键句的补写上,感觉孩子们在补写时还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完成的孩子较少。如果能在学习时这样指导:“鸟儿多,所以说是鸟的天下。那么海底生物这么有趣,你觉得可以怎么写呢?”相信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孩子扩充一下思路。其三,关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做到了层层递进,从一开始的发现感知,到后面的寻找,再到最后的补写,环环相扣,将课堂上的这一重难点做到了扎实有效的落实,为后续的课后练笔,甚至单元习作做好铺垫。
第二、学会适当取舍保证学有所获
今天课堂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当堂写作的任务没有时间落实。课下我一直在思考问题在哪里?勇威说在学习“生物趣”时可以压缩时间,在“珊瑚”的形状仿说时还可以再精炼一些,我深以为然。再次思考整个课堂过程,我其实可以在这些方面节约时间:1、开课时不用复习古诗导入,学生只是背诵对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没有辅助作用,可以去掉直接导入。2、教学“生物趣”时,紧扣关键词品味出“趣”就好。3、教学“鱼儿多”时对比排比句式中的四个分句,发现它们描写的角度不同,直接出示图片进行仿写,重点就会更加突出,直指问题中心。评课结束后再和组里老师继续深入分析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完成的原因,我们觉得虽没有留给学生当堂写作的时间,但一步步的指导是不能少的,因为只有这样落地生根的指导才能为后续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我自己的课堂把控来看,备课还是不够细致,对于合作读议的内容有预期的设计,但到了真正的课堂上却出现了目标不是很清晰的现象,有时会跟着孩子的回答跑偏,有时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指导太过随意,不能紧盯目标而引导。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一定要做到各个环节,甚至各个细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继续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而不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成者。真正做到为孩子的发展而教学,真正做到为孩子的深入思考而引导,真正做到为每一位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
有缺憾的课也应该是美的,它可以让我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当然,这个思考的过程也让我对未来的每一堂课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我把学习生词、了解段落大意和课文主要内容作为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
由于我一接手这个班时,我就对他们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并且不间断地检查预习的情况,所以每当他们学完一篇课文,就会很自觉地预习下一篇课文的生词及朗读课文。这一课也不例外,我在检查时发现同学们的预习都做得很认真。有了这一基础,我教学生字时就比较顺畅了。课堂上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有的学生用了“换偏旁”的方法,如“披”字;也有的学生用了“加一加”的方法,如“渔”字,还有的学生对难写的字提出了自己的记忆方法。
对容易写错的生字还设计能展示书空顺序的灯片,让学生清楚生字的笔顺和偏旁。分析完字形后,我再与学生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划出课文里的生词,便于记忆。在备课时我发现这一课中有许多需要理解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字面蕴含的意思比较丰富。我则尽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海防前哨”是让学生观看我国版图时结合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的特点来理解的;“绽开”和“蠕动”两个词是联系生活实际用手演示来理解的;“五光十色”一词的理解,则是先与“五颜六色”对比,区分异同,再结合我的课件“海水视频”进行直观理解。“富饶”一词的意思我是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海底生物、形态各异的贝壳、成群结队的鱼等,来充分感受富饶的含义,而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所以,我比较满意的是能通过一些重点词语的教学,以点带面,贯穿全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另外,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我的提问或点拨,学生大多数能概括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也能用简单的语句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调,以学生齐读比较多,以后我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小组读、个人读、默读等,记得有人说过:“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书声琅琅”。是的,我们应该通过诵读更凸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点燃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