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

时间:2025-04-17 20:20:22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 篇1

第一阶段教学

科学:各种各样的蔬菜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种蔬菜,知道其名称和外形特征。

2、丰富幼儿相应知识,引导幼儿学会按植物食用部分的不同名称分类。

活动准备:芹菜 萝卜 白菜 花菜 玉米 茄子实物各??

各种蔬菜图片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蔬菜宝宝们要开一个联欢会,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参加,你们愿意吗?

二、集体学习活动

1、分别出示各种蔬菜,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蔬菜,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各种吃法、味道等。

2、蔬菜宝宝们都出场了,可是,它们却为了“比谁的贡献大”吵起来了。有的说:“我的贡献比你大,人们可以吃我的根。”有的说:“我的贡献最大,我开的花人们最爱吃,营养可丰富了。”就这样,它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来了,谁也不肯让步,怎么办呢?

3、小朋友们快来做调解员,帮它们分分类、评评理吧!

4、教师手拿实物,以蔬菜宝宝的口吻分别介绍自己的特点:

芹菜:我是芹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杆(茎),我的杆又鲜又嫩又好吃。

萝卜:我是萝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根,我的根营养丰富,还有杀菌的作用呢。

白菜:我是白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叶,我的叶子又大又白又水灵,真好吃。

花菜:我是花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花,我的开的花好看又好吃,还有抗癌功能呢。

茄子:我是茄子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果,我的果实又黑又亮,营养也很丰富。

玉米:我是玉米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籽,我的籽煮熟了香喷喷的,可好吃了,人们还说我是一种保健食品呢。

5、它们都作了自我介绍,小朋友们来给它们评评理吧。

(引导幼儿认识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籽六种不同组成部分,知道各种蔬菜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的食用部分,每种蔬菜的营养都很丰富)

6、蔬菜宝宝们说: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评得也很有理,它们都成了好朋友,高高兴兴地去参加联欢会了。

三、分组学习活动

蔬菜宝宝还有许多好朋友,你能帮它们分别找到好朋友吗?

(引导幼儿按蔬菜不同组成部分分类)

四、评价活动

请分得又快又对的一组幼儿选一名代表上来演示,师作适当评价。

第三阶段教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读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创编活动。

2、丰富幼儿相应的对动词和象声词的描述。

3、培养幼儿想象力及对拼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大书 小书 各种蔬菜卡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活动:出示大书,逐页阅读。

二、小书阅读

1、引导幼儿指读文字,尝试划读。

2、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翻书,爱护图书

三、创编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蔬菜的收割方法,我们一起来编一编,学一学。

(根据幼儿创编内容及时出示不同蔬菜卡片,引导幼儿说出蔬菜食用部分的不同名称和收割方法,创编与读本句型相似的句子,师可及时记录幼儿的创意)

2、引导幼儿发挥想像,用卡片做出一棵长满各种蔬菜的植物,并套用句式表达。

延伸活动:自制图书。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

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们藏在哪里?

幼:田野里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玩过后教师提问:

⑴刚才你玩了什么?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窝

幼3:苍耳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

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评析:

教师原想借助于视频展示仪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种子的特征,但视频仪调的颜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扰了幼儿观察,给了幼儿认识错误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 ……此处隐藏6481个字……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

活动延伸:

1、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3、教师总结: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活动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更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科学素养和能力在不断地探索。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学生先猜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证实,从而发现物体沉与浮的秘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学生不断的大胆想象,最后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历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现,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学生做实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整个活动过程。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旋转现象的兴趣及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音乐盒音乐呼啦圈风车水杯塑料管乒乓球纸片恐龙蛋壳塑料瓶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以音乐盒的转动来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盒里娃娃来转动自己。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音乐盒吗?喜欢音乐盒吗?

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大的音乐盒,我们就是音乐盒里的娃娃,现在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转动起来吧。”音乐停了,小朋友们也停下来慢慢的做到自己的座位上。

2、当才看小朋友们转动的时候都非常的开心,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小伙伴他们也想像小朋友一样愉快的转动,下面老师将有请五个小朋友帮助它们转动起来。仔细观察然后请回小朋友。

下面哪个小朋友来讲一讲你转动了什么,你又是用什么办法让它转起来的'呢。请幼儿完整的叙述

3、提问:“刚才的材料中,你觉得有不能转动的吗?有没有办法让看起来不能转的东西转起来吗?

鼓励幼儿想想看似不能转的东子转起来。

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相处办法,让不能转的东西转起来。

4、观看ppt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动的广泛应用。

观看并让幼儿说一说:这是什么东西在转动,猜一猜它有什么作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利用转动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活动反思:

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