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方法总结

时间:2024-07-09 18:34:32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学习方法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1

概要: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了解大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障碍,对于培养其健康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水平,使他们成为学有专长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的 ... 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了解大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障碍,对于培养其健康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水平,使他们成为学有专长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智商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较差,而一些智商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心理是否健康等。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学家陈家诗教授说:“心理健康的学生,成绩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适应不良

学习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惑,对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具体表现有:

1、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紧迫感和自觉性。

2、学习缺乏独立性,习惯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由教师安排自身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等,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3、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4、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认识不足,不知道怎样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带有盲目性。

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第一,大学的教学相对于中学来讲,在特点、方式和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大学老师一堂课讲授的内容多,有时会与教科书上有很大出入;教学方法也与中学有差别,加之对新环境不熟悉,人际关系生疏,思念父母的心理不能摆脱等,这些给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和不安,以至影响学习。第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由于他们缺乏生活阅历,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明显地暴露出适应能力差,不能尽快地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以致影响学习。

(二)学习缺乏动力

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是指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厌倦学习。在学习时不象中学时那么有劲头,主要表现为:

1、学习松弛。进了大学校门,从心理上摆脱了高中时的沉重压力,思想上逐渐松懈,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所以学习的动力不如中学时强。

2、没有学习的热情,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唤醒水平,懒于学习,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求知上进性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

3、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注意摸索学习规律,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好等。

(三)学习过度焦虑

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过度的学习焦虑情绪。具体表现在:

1、学习中心理压力太大,情绪压抑。

2、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担心自己学得不好,对可能取得的考试成绩顾虑重重,信心不足,忧虑过度,以至汽食不安。

3、夸大学习中的困难,为此惶惶不安,焦虑万分。(四)学习心理疲劳

学习心理疲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情绪躁动,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下降,错误增多,出现失眠等。造成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活动中不注意用眼卫生;学习内容单调,时间过于长,生活缺乏劳逸结合;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过于紧张,使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学习缺乏兴趣、厌烦、畏难;或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家庭经济问题、思想间题等。

(五)考试焦虑和怯场

考试焦虑是指担心自己考试失败而忧虑的一种负情绪反应,考试怯场是指考生在应试中的应急反应。考试焦虑容易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专注于学习和应试,而是专注于各种各样的担忧;考试过度焦虑妨碍记忆和回忆,使该记的记不住,想忆的忆不起;考试过度焦虑,还会使思维呆滞凝固,使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创造性思维更无法进行。

考试紧张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要注意“适度”。适度会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维变得清晰。“过度”紧张使人的活动受到抑制。考试怯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这种缺乏自信是由于过去考试失败而造成了心理定势,生怕考试再遭失败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在应试过程中紧张恐惧,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还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如腹泻、失眠、恶心等。这些都是考试心理偏差的表现。

二、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入角色,熟悉生活,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需求和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一致。这就是说,随着大学环境的变化,要使自己进入“角色”,在新的大学生活中寻找自己的方位,确立最佳位置。此外,培养自信心,在大学生学习中尤为重要.由于大学是人才云集之处,“能人”背后有“能人”,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过去的优势变得不复存在,在现实的变化面前,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产生了自卑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二)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增强学习动力,主要是确立学习目标。目标能指导人的一切行动。进入大学,等于眼前的理想实现了,新的理想—目标又等待着自己去确立,这种新目标的确立要根据大学的学习规律,结合自己的实际,并且要进行新的努力。在目标的确定中应该注意使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否则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要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情感的凝聚,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深入持久地去做这件事,力争达到预期目的。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它是求知的动力,热情的凝聚,行为的指向,成功的起点。但是,大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活动的丰富,培养和发展的。所以,在学习中,大学生要善于发现激发自己兴趣的事情,努力培养这种乐趣。

(三)克服学习过度焦虑

第一,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和期望目标,使之切合自身和客观现实。第二,增强自信和毅力,不怕困难与失败,勇于迎接学习中的挑战,保持适度的自信心,克服虚荣心理。第三,加强心理调节,保持情绪愉快和稳定,探索、掌握切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遵循大 ……此处隐藏20752个字……来,大学生是极为自由的。但是,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充分利用这种自由。大学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探索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自学的自由。很多同学在享得解放了的自由的同时,并没有获得思想的自由、学习的自由。一个被管惯了的学生在给他充分自由的时候他变得漫然无所适从。大学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自学。在充分自由的没有人管没有高考的压力下的自我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大学学习的关键。这就要实现几个转变:由中学的要我学到大学的我要学的转变;由中学的被动学到大学的主动学的转变;由中学的盲目性到大学的清醒性的转变。

2.从知识到理论——大学学习的理论性要求。总的来说,中学学习是侧重知识,而大学学习则是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横向的平面的累加;理论则是纵深的体系性的构建。知识是常识性的,理论则是对常识的解释或产生常识的原创性的东西。对大学生来说,理论是

极其重要的。不要惧怕理论,不要蔑视理论,不要忽视理论。知识是海洋,理论是灯塔;知识是群山,理论是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只有理论才能深刻地揭示现象。

3.从隔绝到结构——大学学习的相关性要求。中学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是不太强调关联性的,而大学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相关性。强调知识的关联性、跨学科性、跨文化性是大学学习的必然要求。没有这种知识的联系性和跨学科性的学习,肯定不是成功的学习。大学学习的相关性是极其重要的。这种相关性本身就带来了知识结构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和研究问题方法的变化。

4.从常识到思想——大学学习的创新性要求。不仅要学习常识,比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思想、学术见解、学术探索精神和学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重复常识,而是锻炼学术意识,这是大学学习的根本任务。中学学习并没有明确这个根本任务。但是很多同学是带着积累知识的惯性来学习的,这就忽视了学术思维习惯、学术探讨精神和学术创造能力的培养。积累确实很重要,积累是打基础,基础当然越宽厚越好。但是,这种观念常常是以忽视或根本不注意创造性培养为前提代价的。打基础和创造的关系要处理好,打基础不光是死记硬背,不光是学习前人的知识;还有创造性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力的形成。

5.从泛泛到方向——大学学习的专业性要求。培养专业意识、专业兴趣;专业化的读书、专业化的选择学习内容是大学学习的最基本要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得了的。我们应该时时记住我们是学什么专业的,应该有不断的超越。

6.从专业到兴趣——大学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什么东西更感兴趣,就要集中精力、时间和热情全力去研究什么问题。研究兴趣的培养可以给我们带来学习的热情、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成就。我们要以我们整个人生设计和追求为前提去学习,大学学习期间可能不会有大的学术成果,但还是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到了一些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浓厚的兴趣。长期积累,长期研究,长期思考,必有成就。

7.从书本到实践——大学学习的实践性要求。中学学习,一般来说,还不那么特别强调知识向实践的转换,大学则完全不同了。大学特别是今天的大学必须实践性地去学。不转化成实际能力的知识不是真知识;不转化为实际能力的知识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知识;不转化为实际能力的知识是没有用的知识。要注意学文学的人容易养成假大空的毛病,夸夸其谈而缺少实际能力的毛病,眼高手低的毛病。

8.从内容到方法——大学学习的方法性要求。大学当然要学习许许多多的内容,但大学学习中最最重要的仍然不是某种积累的内容,而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是在学习各种课程中,读各种书籍中,听种类学术报告中学到一种学习的方法。学到一种学习方法你就会自己学习了,你就会受用终生,带着这一双翅膀,在知识和学问的天宇中自由的飞翔。

9.从困顿到反思——大学学习的总结性要求。要每学期甚至每周都要进行反思和自测:我在做什么?我写下了那些文字?我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我读了那些书?我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我为这个理想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我将来能做什么?我为将来做了哪些必要的准备?我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收获?我现在的学习和中学时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与其他同学有什么样的差别?我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是什么?阻碍我继续进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的学习有没有计划?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重要书籍我读了多少?我有没有新的理想?我为这个新的理想有没有奋斗精神?这种反思和自测是十分必须和重要的。

最后,我觉得大学生的成功有三件法宝,那就是理想、奋斗精神和学习方法。理想使你的人生有了前进的方向;奋斗精神使你的人生有了永不衰竭的热情;学习方法使你在理想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12

有些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仍采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虽然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仍事半功倍,成绩低下,产生自卑感,有的甚至因此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在大学里,除了要有刻苦专研、坚忍不拔的治学精神,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何以有限的学习时间,去掌握无限的知识,就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参与意识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不足过多地依赖教师的帮助。提倡大学生对教师的讲课质询与分析、阅读和思考,不去死记硬背。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一般说来,具有某种专长的个人,仅能对一、二门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而对其他学科仅能做一般性的了解。不 “博”就谈上不不“深,不深往往就失之于“博”。

二、注重知识的整体联系与整体结构

在大学学习中,必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把这种知识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列宁说: “每一概念都在和其与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一定联系中。”对任何知识的理解,总是以已有经验、知识为基础的。

三、学会假设问题

恩格斯说: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善于从大家没有问题的地方作出假设,再用”举反例“的驳斥方法,一层层剥去假象,去伪存真。

四、对比

表面形式的相似性会引起错误的联想,消除方法就是对比法。

五、时间管理

当你踏进承成人高校的校门,你将面临新的环境和对学习、工作、家务的选择、可能使你感到困惑,但必须处理好上述之间的关系。在大学里的学习,不是热衷于获得高分,而以探求知识为动力去学习,手脚并用,学问思辨行统一。

六、学习方式的转变

大学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性学习,也就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学习。未来社会变化十分迅速,一个人穷其一生,

也不可能对某一个领域所发生的事情全部了解。这就突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老师传授知识,但重要的是给同学们一种解决学科问题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

大学老师上课的一般特点:

1。一般只讲重点、难道。重点:基本理论。难点:学科上的分期问题。

2。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博与专的结合)

3。 教材与讲授不一定完全吻合,不同专业所需知识深度与宽度不同。

4。学习与考试(重点与难点)

5。重在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学习能力。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