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入殓师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入殓师观后感1父母离异,年轻的你靠一把破旧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换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乐团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后沮丧的离去。
你又去了下一个工作地点面试,在了解是做入殓师之后你犹豫了,但因为优厚的报酬接受了这份工作。第一个接手的是一具已经腐烂一些的尸体,你的脸色发白,双手颤抖,对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惧。那天回到家饭也没吃得下。夜里,你爬起床拿出小时候用过的已经生锈的提琴,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包裹着的石头,石头很大,光滑。突然唤起了你从来都不愿回想的记忆,你拉着提琴,闭着眼睛回忆,在河边的沙地父亲捡起一块石头给你,却记不起父亲的样子。母亲在你还在国外时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这么多年,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你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原谅犯了错离开的父亲。
你怀着对母亲的歉疚为一个个死者入殓,温柔地对待每一个遗体,把他们打扮的干净美丽。渐渐地你爱上了这个工作,在温柔的妻子苦心恳求你放弃时,你拒绝了,妻子离开了家。你去社长那里打算辞职,但听到了社长自老伴死后便从事这项工作之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还是没有放弃。
终于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来了,并告诉你她有了身孕,在给澡堂的老夫人入殓时,妻子静静地看着,最终,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圣的,鼓励并支持你。
一个宁静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里,信中告诉你,你的父亲去世了,你被劝说后,愿意去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却得知父亲在离婚后独身一人,从未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颤抖着手给父亲擦拭、化妆,发现父亲放在胸前的右手紧握着,当你舒展开他的手时,一颗石头滚落下来,小小的,但却比小时候得到的石头圆滑的多。你最终还是原谅了父亲,将滚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这是爱在传递。
记得在你回到乡下母亲留下的屋子的那个冬天,你说:“在我记忆里这里的冬天,从来都没有这么寒冷。”可现在已冰雪消融。你亲手送走了你的父亲,可你改变了从前对死者的悲观。死亡,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就像那个同样送走了一个个死者的老人说的那样:“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那颗冰冷却温暖的石头,是超越生死的爱。
入殓师观后感2整部电影都围绕生死观在探讨,但是正面的讨论也有好几处。
第一次是大悟在桥上看鱼,有两尾鱼拼命的往上游游去,这时候正有一尾鱼的尸体飘到了下游。大悟对老人说:“多么悲伤啊,为了死而努力,终究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老人说:“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这里大悟陷入了虚无主义,既然都要死,结局归途都是一样的,努力还有意义吗?既生命是虚无的,生命本身有意义吗,死亡已经既定,为什么还要活着。但是老人回答的很轻巧,自然定理,本来就是如此。是的,不管是努力往上游游去的鱼还是死亡这件事情,本身都是很自然的,我们无法改变死亡本身,那么不能改变,活着就没有意义吗?
第二处是和社长的对话,这个时候大悟正打算和社长说辞职的事情。社长先是说了自己和妻子的事情,他妻子是他当入殓师的第一位客人,死亡的无法避免,但是可以让她美丽的离开,这个也是一种慰藉吧。然后说了一个很普遍的生物规律。这个也是对生死的一次讨论。“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去,不想死的话就得吃。”(我一直怀疑这里的字幕不太全)这里暗含着一种生死观念。死亡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生活中的死亡是很普遍的,只不过你的角度问题而已,你手里拿着的食物未尝不是一种死亡的物体呢?
第三次是火化澡堂老板娘时候,那个老人这样感叹:“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总会再见的”这位看着一个个人走向终点的人超脱而旷达,真正做到了对生死的参悟。
整部影片不说教,用音乐和画面来感染人,生命存在那么多的未知,明明活着的章鱼放生时反而死了,前几天还活着的人,突然就死去了。那个孤单的老人的尸体在两周后才被发现,死亡带着普遍而不可避免的特性,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权利去放弃生活。
入殓师观后感3第一次看到电影名,误以为是恐怖片。看完简介后,便有一种好奇心想去欣赏这部电影。“入殓师”这门职业,从古至今就是个冷门、遭人嫌弃的行业。以其为片名,会拍出什么意义的电影呢?
影片中的主人公大悟去当入殓师可以说是一个误会,他之前甚至没有见过死人,他对这样的工作直觉就是排斥。但失业的他又生活的压力。第一次见到的尸体,是具已开始腐化的尸体,他反应强烈,当场呕吐,感觉自己全身都很脏,于是过后在澡堂拼命地冲洗自己。他像任何一个正常人一样从内心排斥这样的职业。
当他看到社长怀着柔情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出美丽,而且将这种美丽永远定格时,他感到了一种静谧的魅力。大悟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一种庄重感。尽管他周围的人都因他的这份工作而开始嫌弃他,远离他。他的妻子甚至因此离开了他。
影片中的情节故事是日本家庭生活的剪影。父亲不能理解儿子想变成女人而频繁争吵;母亲在女儿死后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是一个染着红头发的不良少女;儿子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一心只想把澡堂拆掉建公寓;孤独死去两周的老人:抛弃儿子的父亲……生活丑陋的一面由此反映出来。但同时有这样的一面:父亲终于接受孩子的性别;儿子在母亲的遗体焚化时嚎啕大哭;大悟在为父亲整理遗容时流下了痛楚的眼泪……温情伴随着音乐流露出来。
大悟在工作期间,总少不了受别人鄙夷的眼光,又要忍受孤独,面对种种的生离死别。直到有一天有位老人跟他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位入殓师看着一个个人走向终点,超脱而旷达,真正做到了对生死的参悟。
在片末,大悟的朋友看到了入殓仪式的庄重和静谧,看到了大悟温柔的情怀。朋友在接过大悟的毛巾是的一个点头以及妻子的一句“我的丈夫是入殓师”,大悟终于为身边的人所接受,自己也最终融入了世俗社会。
整部电影为庄严、静谧的气氛所笼罩。久让石大师的手提琴演奏曲更是为其增添了一种舒缓、安详之感。自己的心也随着主人公对生死的参悟过程流淌出感动之情。
死亡时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但是,死亡不可避免,生命还在继续。
入殓师观后感4整部电影都围绕生死观在探讨,但是正面的讨论也有好几处。第一次是大悟在桥上看鱼,有两尾鱼拼命的往上游游去,这时候正有一尾鱼的尸体飘到了下游。大悟对老人说:“多么悲伤啊,为了死而努力,终究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老人说:“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这里大悟陷入了虚无主义,既然都要死,结局归途都是一样的,努力还有意义吗?既生命是虚无的,生命本身有意义吗,死亡已经既定,为什么还要活 ……此处隐藏4224个字……子苦心恳求你放下时,你拒绝了,妻子离开了家。你去社长那里打算辞职,但听到了社长自老伴死后便从事这项工作之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还是没有放下。
最后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来了,并告诉你她有了身孕,在给澡堂的老夫人入殓时,妻子静静地看着,最终,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圣的,鼓励并支持你。
一个宁静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里,信中告诉你,你的父亲去世了,你被劝说后,愿意去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却得知父亲在离婚后独身一人,从未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颤抖着手给父亲擦拭、化妆,发现父亲放在胸前的右手紧握着,当你舒展开他的手时,一颗石头滚落下来,小小的,但却比小时候得到的石头圆滑的多。你最终还是原谅了父亲,将滚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这是爱在传递。
记得在你回到乡下母亲留下的屋子的那个冬天,你说:“在我记忆里那里的冬天,从来都没有这么寒冷。”可此刻已冰雪消融。你亲手送走了你的父亲,可你改变了从前对死者的悲观。死亡,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就像那个同样送走了一个个死者的老人说的那样:“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那颗冰冷却温暖的石头,是超越生死的爱。
入殓师观后感11现在一吃肉,就想起《入殓师》里的镜头:主人公一边大块朵颐地吃着鸡腿,一边不停地说着:鸡腿也是动物的尸体,罪过啊,罪过。吃过之后,拉起优美的小提琴,又沉浸在哀婉的忧伤里。
尸体、鸡腿、小提琴、沉默、喧嚣、忧伤。这样一组镜头似乎只有在这样一群特殊职业的人群中才能建立起联结。日本的影片也好、文学也好,太多这种表达边缘诡异、又要同生死联结的主题。诡异,令人好奇,生死,让人产生至高无上的对人生的俯视。
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惊怵的面孔,经过入殓师的手,变得安详平和。亲朋好友在送走他们的最后一程里,仔细地端详着,似乎那不是一具尸体,只是亲人安详的睡着了,他们送他到另一个世界里,充满不舍,忍不住哭出来。
入殓师的手抚触过太多的尸体,他们为社会上的人所避讳,他们也曾对自己的双手产生厌恶。但是,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令他们欲罢不能的继续这个职业,直至离不开这个行业。
前几日,老朋友突然的心情低落,缘于身边的朋友得了癌症,每次看到她化疗产生的痛苦,对生的渴望以及对病痛的无奈。他都要揪心的想到了死的问题,他去研究“来世”的思想,如果对自己的来世已坦然,那面对当下也一定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不安和烦躁。
女娲抟土造人,如果真的有来世,入殓师在往生者再生的路上,是不是扮演了女娲的角色呢?入殓师每次工作结束之后,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将他们呈现给往生者的家属,他给家属带来安慰,看着亲人告别的场面,入殓师安静的退到幕后。
死,在入殓师的眼里,也许是一种美好!
入殓师也喜欢吃肉,只是,当他们将肉也看成尸体的时候,会产生纠结,然而亦是欲罢不能的喜欢吃肉,也许这也是人生的无奈,所谓大雅与大俗,距离是如此的接近。
入殓师观后感12大悟在社长连诓带骗的引领下走上了入殓师的道路,社长不仅仅是他职业上的引路人,也成为大悟心灵上的引路人;同时社长填补了大悟童年父爱的空白和欠缺,成为了大悟灵魂上的父亲。
大悟刚刚从事入殓师的工作,就给他一个正视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了却他人生最大遗憾的机会。
大悟的第一次入殓师生涯对他来说就是很大的考验,虽然画风很搞笑,但是正是在滑稽表象后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反差更能体现出大悟对妈妈去世没能送母亲一程的愧疚感。
随着低沉深情的琴声大悟对母亲的爱从心底流淌而出,他多想妈妈再给他尽孝的机会,但是已经是物是人非。
他回到家想在妻子身上寻找那份母爱,那份安全感。他所从事的这份职业也是对自己灵魂上的救赎。
大悟在经历那么多死亡洗礼后,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重建。
他看到鲑鱼拼命逆流而上,生命就是这样顽强不息;生命就是这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鲑鱼在完成生命的传承后,走向死亡。
虽然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点站,但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体会到了爱与被爱,并把我们爱的结晶留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命得已延续和传承。
日本对生命的离去的仪式感令人很感动,我看到的是对逝者的那份爱,而不是像我们国家有的人一样,只追求排场。对死者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每一份工作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入殓师能够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们永恒的美丽。这是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他们能够让分别的时刻静谧,所有的举动如此美丽。
入殓师正是这样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为往生的人送行,代替家人为他们尽最后的心意,让他们体面、安祥地走。
入殓师就像理发师一样,只能给别人服务,而不能为自己服务。他们带着那生命的那份尊重为每个人送行,当他们离开的那一天,有谁为他们服务?
社长、大悟和女同事看到了太多生命的离开,他们深知活在当下是对生命对好的尊重,他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
入殓师观后感13大悟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的第一意识是不想去。他是恨爸爸的,恨爸爸抛弃了他和妈妈,恨爸爸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爸爸说每年会给他寄石头信的,但是这么多年他的成长爸爸是缺席的。
大悟的女同事也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她对自己儿子很内疚。她和大悟父亲也有一样的经历,她也想儿子能够原谅自己,同时她对大悟有心理投射,希望大悟原谅自己的父亲,也就相当于儿子原谅自己了。所以她希望大悟能够去给爸爸送行。
大悟压制不住对爸爸的牵挂,最终还是带着社长的心意,带着妻子来给父亲送行。
大悟父子三十年不见,父亲的形象在大悟心里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他看不见爸爸,在内心也“看不见”爸爸,他把爸爸“排斥”了。
父子两个最终终于见面了,但是一见已是阴阳两隔。大悟还是爱着爸爸的,只是对爸爸的恨压住了他的爱。
他给爸爸入殓的时候,他才看清了爸爸的脸。当他瓣开爸爸的手,看到那颗没有寄出的石头信的那一刻,父子之间两次建立起了链接。他看着父亲三十年没有寄出的光滑的石头,那是满满的父爱。
石头信,也叫石碑,以前人们还没有懂得文字,很久之前,据说人们会寻找符合心意的石头送给对方。收到石头的人根据石头的触感和重量,了解对方的心意。滑溜溜的石头代表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头表示担心对方。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爱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悟“看见”了父亲,与父亲和解了,虽然迟了些。大悟带着对父亲满满的爱为父亲入殓,眼泪盈而不落,深沉而内敛。
这一刻圆满的不仅仅是爸爸,更是大悟,他与爸爸妈妈都和解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一刻,大悟是一个完整的“大人了”,他真正地长大了,从他这一代做起,他是一个合格的好爸爸,他会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长,不错过每一刻。同时大悟把爸爸没有寄出的石头传给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把爱传承下去。
一个生命离开,同时又有一个新的生命延续,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