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呼啸山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啸山庄读后感1高中时就已经读过《呼啸山庄》,但当时只是拿它打发闲暇时间,而上了大学后我又认真的再读《呼啸山庄》,更加深刻地去感受这篇文学名著。《呼啸山庄》因为其远离都市的庄园生活的故事情节,没有像《大卫科波菲尔》或者《雾都孤儿》这样的类似于人物传记形式的作品有时代特色,有明显的背景因素。
这只是一个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与林墩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结这样一个错综复杂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文章以女管家埃伦·迪安的视角叙述,而作者是以一个房客的身份接触到了主人共希斯克利夫。大致的故事情节是: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恩肖先生对他的爱引起了自己儿子的嫉妒,恩肖先生死后,他的儿子为了报复希斯克利夫便让他做奴仆,并万般的迫害他,可是恩肖先生的女儿却爱上了希斯克利夫,但后来她又不得不嫁给了画眉田庄的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在悲痛下选择了离开,几年后回乡致富,但是他爱的那个女孩却不幸福,于是他就开始报复恩肖先生的儿子,他还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报复他,但他的女神却在悲痛中死去了,希斯克利夫无限悲痛,继续着他的报复计划,最终他把埃德加的家产据为己有,但是他内心的悲痛使他永远无法解脱出来,最终他在痛苦中死去了。
除去小说浓郁的复仇情节,关于山庄的景色描写尽管不多,但我想山庄的景色一定很美,有着与世隔绝的环境。小说更多的是从很多细节方面描写希斯克利夫的奇怪和他的报复性的行为。作品从一开始就以房客的身份开篇,正面描写希斯克利夫的奇怪性格。而后由仆人的叙述,进而了解希斯克利夫的过去。故事以希斯克利夫的死收尾,他对他人的复仇源于对凯瑟琳的爱。凯瑟琳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她说她与希斯克利夫是一类人,说希斯克利夫比她更像自己。的确,在年轻的时候他们的爱虽然深刻但却充满阻碍和阻挠。最终她嫁给了别人。希斯克利夫也因此有了之后的种种报复行为,包括他娶伊莎贝拉,让小凯瑟琳嫁给自己的儿子,他的复仇让我讶异人的仇恨可以到这样的地步,但是不可否认,有爱才有恨,他对凯瑟琳的感情深入骨髓。最后他是达到他复仇的目的了,两个家族的产业都在他手里,两个家族的后人也都在他掌控之中,但我觉得他最后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他是可悲的,最后他得到的只是复仇成功后的空虚。
这篇文章让我觉得里面掺杂的情感很复杂,尤其是男主人公。整篇作品觉得爱恨跌宕起伏,我不清楚是否应该觉得希斯克利夫是个悲剧,在爱与恨的选择中。因为他无法从凯瑟琳的死中解脱出来,爱,是恨的归附。我想大概最初的爱太深,才让他有如此强烈的反抗与复仇。整篇作品讲述的是个爱情悲剧,但是最后的结局谈不上圆满,但至少没有仇恨,两个年轻人幸福地在一起了。
有作家说《呼啸山庄》,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顿,一边是希斯克利夫。我想这便是对爱与恨最美的诠释。这个作品的作者夏洛蒂主要作品是诗歌,这部《呼啸山庄》是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它没有《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那样大的名气,但是它是世界名著中我很欣赏的一部作品。
呼啸山庄读后感2《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呼啸山庄读后感3如果《简爱》是少女的恋爱指南,那么《呼啸山庄》就是写给每一个爱而不得的人的。
英格兰北部,有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呼啸山庄”。主人欧肖收养了一个弃儿,取名希斯克利夫,让他与自己的儿女辛德 ……此处隐藏13706个字……在心中的愤怒,可是还是会存在畸形扭曲的心灵。那些因种种社会缘由受制在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下的人们仍然在痛苦的挣扎着。故事里的悲壮爱情也是希斯克利夫扭曲心灵的悲剧,假若他能够得到真心的关怀,不受欺负和虐待,也许故事会按照另一条路发展下去,也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没有生不如死的苦恋,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更没有悲痛难抑的报复……
无论是其中强烈的感情还是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都是因为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呼啸山庄的故事不会在现实里重演,但它悲情的苦痛却会隐落在生活中的角落里。或许主人公之间的爱可以超越死亡的界限,时刻提醒着那些忽视了沉没在内心深处的愤怒的人们,让久远的悲情唤醒沉落在黑暗里的心灵。
呼啸山庄读后感14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里程碑位置的《呼啸山庄》是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原野为背景,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以其独特的想象力、沉着而冷静的性格、敏锐的观察力写出来的作品。
《呼啸山庄》是一个发生在两个英国家族(恩萧一家与林顿一家)之间的故事。故事发生很多年以前,英国北部一个风景优美,但却十分荒凉的荒野上。这是一个关于爱、恨的故事,是一次魔鬼的复仇,是一场跨越生死的感情,是一段无法获得宽恕的人生。两位主人公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他们之间的爱和希斯克利夫的恨共同摧毁了他们所有的幸福。
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经过三个部分逐步展开的。
第一部分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希斯克利夫被恩萧先生带回家,并成为这家的一员,除了恩萧先生和凯瑟琳,其他家人都不喜欢他。渐渐地,他们之间构成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凯瑟琳想时时刻刻都与希斯克利夫在一齐,而希斯克利夫也愿意为凯瑟琳做任何事情。恩萧先生死后,辛德雷成了呼啸山庄的主人,他仇恨希斯克利夫,在他看来,希斯克利夫抢走了他应得的父爱,所以对希斯克利夫实行暴虐和压迫,希斯克利夫慢慢的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第二部分描述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无法降低身份忍受贫穷,同时又想帮忙希斯克利夫脱离如此糟糕的生活,早日离开呼啸山庄,她背弃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画眉田庄的她根本不爱但英俊、富有的埃德加·林顿。所以希斯克利夫带着一颗受伤的心,悄然离开了这个无可留恋的悲痛之地。三年以后,犹如绅士但不乏野性的希斯克利夫回到呼啸山庄进行他蓄谋已久的复仇计划。他首先与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尔结婚;然后把自我的所遭遇不幸和屈辱强加给下一代,在这片野风肆虐的平原上,他把所有人的心冰封了;最终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占为己有。他的复仇计划已经完成了,但此时凯瑟琳早已带着遗憾离开了。
第三部分写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在临死前,希斯克利夫依然坚持着对凯瑟琳的思念,嘴里念叨着“感情……永远……”。最终作者给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希斯克利夫死后,有人说看见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鬼魂在这荒凉的原野上散步,这对恋人在世上的时候没有过上幸福生活,死后最终永远的相伴在一齐了。
《呼啸山庄》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爱与恨的反复纠缠,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用彼此的恨延续彼此的爱,用彼此的怨念维持彼此的思念。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死亡,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我们无法想象希斯克利夫是带着怎样的心境离开呼啸山庄,我们不明白希斯克利夫在离开的三年中经过怎样的曲折磨难和处心积虑来完成复仇计划,我们只明白当他回到呼啸山庄时,他要把对手的财产一步一步地占为己有,把以往的仇人、情敌一步一步地地逼上绝路。在这惨痛的复仇过程中,是爱还是恨起了重要的作用?是爱,是对凯瑟琳发自内心的爱,是对凯瑟琳跨越生死的爱。由这种爱产生的恨使希斯克利夫从人转变成魔,使人性彻底冰冻、撕裂和堕落。这就是这篇小说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核心——爱与恨的交织。
读完《呼啸山庄》,我的心绪久久无法平静,这个悲惨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希斯克利夫的遭遇告诉了我:对于世界的黑暗,对于人生的困境,如何以自我的爱来换取光明,驱散阴霾。凯瑟琳的杯具告诉了我:如何应对真实的自我,如何去追求自我的幸福,如何选择自我要走的路。
呼啸山庄读后感15在这个学期的英美名著电影赏析的选修课是我自己很喜欢的课程,首先因为我自己对名著很感兴趣,另外,我也很想了解更加多英美文化。基本上课堂上看过的每一部电影我都很认真去看,而且都有自己的感悟,无论是名著本身的内涵还是课堂上外延的知识,我都收获颇丰。其中《呼啸山庄》是我感受较深的一部著作,下面我在、对这部电影稍作剖析。记得高中的时候一直就想看《呼啸山庄》,但是很多人都说很晦涩难懂,最后一直到现在才看了。
看了一遍之后的确有很多不明之处,但再一次细细观看之后,作品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终于明白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我一开始以为《呼啸山庄》和以往我看过的十九世纪女作家的作品一样,都是描写上流社会高雅的爱情,影片会出现那些熟悉的聚会,雍容高雅的女人。但是,和我预期相反,我却看到同时代英国社会的压迫和阴冷,人性的欲望以及不择手段报复的丑恶面。可能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同时代的英国人反而无法接受这样一部作品,因为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很多都与当时的社会相悖,直到后来人们才逐渐发现《呼啸山庄》的闪光点与研究价值。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的小说家,当时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的灾难促进了工会的形成,也导致了工人运动走向高潮。社会矛盾的呼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而且影片中也表现了对平民百姓的极大同情。《呼啸山庄》主要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正是这种至高无上的爱却孕育了如影随形的狠,一切由爱出发,期间是希斯克利夫对剥夺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利的林顿和恩萧两家的报复,以希斯克利夫死在当年关闭他和凯瑟琳的房间,继续寻找凯瑟琳的爱终止。而且影片中很多细节之处都反映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融为一体、跨越生死,真正的伟大爱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部电影充满了爱与恨,矛盾但和谐。印象深刻的、无情的、充满活力的爱恋深深地印在观众脑海。接下来,我将不同角度地分析这种爱。凯瑟琳说:"我对艾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斯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斯克厉夫!"无论是从凯瑟琳还是从希斯克利夫身上,我们都可以找到至真的爱。回顾这些经典的影片,有很多值得传颂和学习的地方,而不像现在商业化的爱情故事影片,只是流于形式,真正值得大家去反复研究的地方不多,只供大家娱乐和消遣。如何把今天的作品写得深刻,展现给大家更多有内涵的思想这些都要我们向以前的经典著作借鉴。
这部电影也反映了作者曾经历过的社会背景。随着资本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受住诱惑也是很重要的行为规范了。《呼啸山庄》虽然处处是恨,但是更多的爱却让人感受至深,那种至死不渝的爱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且作品本身的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也值得我们挖掘与学习,也希望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从经典中来,也要走出经典,完成更多有我们时代价值的作品。
文档为doc格式